• ACE美国缓冲器(代理品牌)

    ACE缓冲器: ACE缓冲器,ACE吹瓶机专用缓冲器,ACE工业缓冲器,ACE旋转阻尼器,ACE阻尼缓冲器 ACE缓冲器主要用途是在机器设备中缓冲负载冲击、避免碰撞损害、消除噪音、提高循环速度、提升产品品质等。ACE高性能减震缓冲器产品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机器人、物料传输、包装、钢铁、机床、木材、娱乐、医药等各行业。 液压缓冲器,油压缓冲器,吸震器,安全吸震器,阻尼器,稳速器,进给控制器,液压稳速器,液压阻尼器,气弹簧,工业气弹簧 品牌简介 ACE Controls Inc. 总公司位于美国密歇根州,销售中心位于德国朗根费尔德,是世界减速产品和技术供应商,在英国、中国、日本、印度等地设有分公司,在35个国家的110多个城市和地区建有分销和服务网络。 ACE为中国市场主要提供工业油压吸震器,安全型吸震器,TUBUS阻尼器,Slab吸震垫,进给控制器,液压稳速器,直线液压阻尼器,工业气弹簧和安全锁紧装置等产品,广泛应用于PET吹瓶机行业,汽车焊装生产线行业,轮胎制造设备生产行业,物流设备生产制造行业,造纸机械生产行业,塑料焊接机制造行业,烟草设备制造行业,机器人技术行业,钢铁厂,断路器,材料处理,包装,机床,木材,娱乐,健身设备,医疗设备等众多行业。其中大容量的 SC2 系列产品在 1.5 倍的冲击压力下,仍能提高 390% 的减震效率,并以此获得专业设计大奖。依托母公司的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一系列防止冲击损伤,抑制噪声,提高循环速度和提高产品性能等解决方案。 ACE缓冲器,工业用油压缓冲器:适用于工业生产的各种机械,如气缸、传送系统、提放系统、材料加工设备、包装设备、医疗设备、机床、机器人、及各种仪器。 安全用油压缓冲器:主要用于自动仓储及回收系统、自动化加工设备、起重机、传送带、转盘、码头设备、铸造、升降机、木材加工、海上钻探、桥梁等,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及操作安全性。 ACE缓冲器,稳速用油压缓冲器:可以精确控制机器的运动速度,用于锯齿修整器、切割机,以及塑料、金属、木材和玻璃加工业的碾磨及钻孔机械。 TUBUS高弹性减震器:特性:耐油,化学物质,臭氧,盐水,紫外线及微生物污染。优点:体积小、重量轻、易安装;适应不同场合,工作温度广;寿命长,价格经济。适用:电气驱动、高腐蚀性、起重机等不同场合。 ACE缓冲器,回转阻尼器:使产品获得平缓的机械运动,提升产品的品质及寿命。有单向缓冲及双向缓冲。应用于计算机光驱、CD播放机进出仓、笔记本电脑开合、座椅调节、手机翻盖、卡式磁带盒等处。 ACE缓冲器,气弹簧及油压阻尼器:提供一个与负载反向的平衡力。广泛应用汽车、纺织机械、建筑机械、医疗设备、健身器材等行业。 铭立科技是工业品一体化采购中心,经过15年的发展与沉淀,代理经销阀门、泵、过滤设备、减速机、伺服电机、工控、真空设备等欧美日,台湾品牌。 联系方式:02152620279

    铭立工品 2022-05-26

  • 我国多角度全方位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

    2022年,我国继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紧扣当前经济平稳运行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聚焦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措施,持续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研究员王远鸿认为,《通知》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统筹谋划,坚持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坚持降低显性成本与降低隐性成本相结合,坚持普惠公平与精准支持相结合,坚持政府帮扶与企业挖潜相结合,8个方面与国务院《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一脉相承,将多角度、全方位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   “《通知》措施系统全面、重点突出、科学有力,各方面要加快落实落细见效,推动企业轻装上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王远鸿表示。 铭立工品   2021年,我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王远鸿认为,《通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一是减税与退税并举,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实施促进工业增长和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税费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大力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优先安排小微企业,重点支持制造业。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1.5万亿元。二是总量与结构并重,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一方面,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另一方面,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三是当前与长远兼顾,营造实体经济良好发展环境。一方面,着力推动税费、融资、用工、用地、物流等显性成本稳中有降。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切实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政策来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四是外部和内部并济,鼓励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在有效降低企业外部成本的同时,推进5G规模化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实现降本增效。   王远鸿分析,在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更加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保市场主体,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2022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3月中旬以来,我国本土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实体经济企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大压力。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加快推动8个方面26项降成本任务落地见效,必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积极影响,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有力提振市场信心,稳定经济运行。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知》要求,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此外,《通知》围绕提高人力资源水平,要求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激发。” 王远鸿强调。(孟凡君)

    中国工业新闻 2022-05-26

  •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 中国工业报 马艳 铭立工品   近日,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发布了1-4月份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8142亿元,同比下降0.2%,增速较一季度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是自2020年4月份以来的最低增速。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9483亿元,较2019年4月份缩小1103亿元,市场规模低于疫情前水平。   1-4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9929亿元,同比下降0.3%,增速较一季度回落3.5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213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较一季度放缓3.1个百分点。4月份,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下降11.3%和9.8%,乡村市场降幅相对较低。   1-4月份,商品零售实现124880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较一季度放缓3.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增长9.5%,饮料类增长10.4%,中西药品类增长8.8%,日用品类增长2.5%,表明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保持平稳增长。4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9.7%,降幅较上月扩大7.6个百分点。   1-4月份,餐饮收入13262亿元,同比下降5.1%,增速较一季度回落5.6个百分点。4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2.7%,降幅较上月扩大6.3个百分点。   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实现32887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较一季度放缓3.6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8%,其中,吃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2.9%、6.3%,穿类下降1.7%。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降低5.2%,首次出现负增长情况。   1-4月份,实体店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05255亿元,同比下降1.8%,增速较一季度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实体店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大幅下降13%,降幅较上月扩大7.4个百分点,是2020年5月份以来的最大降幅。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数据,2022年1-4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4.2%,降幅较一季度扩大5.6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零售额同比下降35.7%。从各类商品销售情况来看,1-4月份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6.6%,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同比下降9.5%,降幅相对较低。   据测算,1-4月份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户商品零售额实现76357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增速较一季度放缓2.3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户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7.3%,降幅低于限额以上单位6个百分点。1-4月份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户餐饮收入实现10198亿元,同比降低4.9%,增速较一季度回落5.3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限额以下单位和个体户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2.3%,降幅低于限额以上单位1.7个百分点。   1-4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零售额实现13335亿元,同比下降8.4%,降幅较一季度扩大8.1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同比下降31.6%,降幅较上月扩大24.1个百分点。1-4月份,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实现7131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较一季度放缓4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同比增长4.7%,增速较上月放缓5.8个百分点。   1-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涨幅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价格上涨1.5%,农村消费价格上涨1%,食品消费价格下降1.9%,非食品消费价格上涨2.1%,消费品价格上涨1.5%,服务价格上涨1.2%。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较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

    中国工业报 2022-05-25

  • 工信部:解决政策落地“卡点” 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但很多像服务业的中小企业以及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出现了一些经营困难。”5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在会上表示,新一轮疫情对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带来了较大冲击,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各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中小企业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通过部门横向协同和部省纵向联动、示范引领带动,落实落细各项政策,全力以赴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和健康发展。      落实落细各项政策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增长、保障就业、活跃市场、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徐晓兰介绍,今年以来,中小企业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都分别增长了14.1%和6.5%,充分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和活力。但是,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都明显增加,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订单难找、成本难降、账款难收、融资难求、人流物流难畅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如何进一步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徐晓兰透露,未来将突出做好“1+4+1”系列重点工作。   徐晓兰解释,第一个“1”是落实落细助企纾困一系列举措。5月9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加大资金支持方面,缓解融资难回款难、推动降成本扩需求、加强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在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4”是要深入开展好四项行动计划,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要组织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5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的通知》;3月份,工信部启动了“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同时,持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第二个“1”是要健全一个体系,即加快构建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解决政策落地“卡点”   近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力帮扶中小企业纾困解难若干措施》,针对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下一步如何加强跟踪督促,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对此,徐晓兰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近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从实施组合式税收优惠、提高稳岗返还标准、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减免物业房租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同时,各地结合实际,在保障物流畅通、支持复工复产、降低经营成本、优化助企服务、助力开拓市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徐晓兰介绍,去年1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着力助企纾困,帮助渡过难关。针对今年以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若干措施》,在原有纾困举措进一步延续执行的同时,又从多个维度提出了一些实招和硬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广度和深度。《若干措施》主要包括了4个方面、10条具体举措:   一是在加大资金支持方面,推动各地积极设立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纾困帮扶专项资金,对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房屋租金、水电费、担保费、防疫支出、贷款贴息和社保补贴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二是在缓解融资难、回款难方面,明确2022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力争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6万亿元;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合理采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汇率避险服务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专项行动。   三是在推动降成本和扩需求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和用水用电用气“欠费不停供”、6个月内补缴;将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再降10%;推动产业链关键节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鼓励开展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大力开展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城市试点示范,最重要的是努力扩大市场需求。   四是在加强服务保障方面,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以及“一起益企”服务行动,健全完善政策服务数字化平台,开展全国减轻企业负担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综合督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推动政策落地生效,因为“政策千万条,落地第一条”。   “下一步,工信部将发挥好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作用,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推动压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解决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卡点’,最重要的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力争‘该免的免到位、应减的减到位、能缓的缓到位’,帮助中小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徐晓兰表示。   徐晓兰进一步表示,还要发挥703家国家级、3800多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作用,以及392家国家级、2600多家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作用。还有一些行业协会和商会,总之是要发挥动员各方面资源,加强政策宣传与服务,让这些政策入企业、入园区、入集群,给中小微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帮助中小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助力中小微企业渡难关、增信心、促发展。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徐晓兰表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的一个有效渠道,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5月12日,工信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国资委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要打造一批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典型模式,激发涌现一批协同配套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融通发展生态。   徐晓兰指出,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中,创新是融通的灵魂,因此这次“携手行动”也是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条链”为着力点,提出七项重点任务,即:以创新为引领,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链,推动大中小企业加强创新合作;以提升韧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巩固大中小企业产业链,协同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卡点等问题;以市场为导向,延伸大中小企业供应链,引导平台企业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营造“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良好发展生态;以数字化为驱动,打通大中小企业数据链,提升产业链整体智能化水平;以金融为纽带,优化大中小企业资金链,强化对产业链整体融资支持力度;以平台载体为支撑,拓展大中小企业服务链;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大中小企业人才链,促进提升就业的规模和质量。   具体的工作举措也可以概括为“四个一”:一是深化一个理念。以“携手行动”推动各地政府部门和各类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融通创新理念,凝聚融通发展的共识。二是举办一系列活动。开展大中小企业携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活动,推动各地举办大中小企业“百场万企”洽谈会,推动工业电商举办工业品在线的交易活动,充分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大中小企业的合作对接。三是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有关部门和地方将配套实施支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具体支持措施,要优先支持大中小企业联合申报重点研发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就是要以大中小企业形成的联合体,更好地优先他们申报一些重点项目。四是形成一批典型模式。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可复制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典型模式,并加以推广,进一步加强对融通创新的示范引领和带动。   徐晓兰表示,因为要由以前的单点企业竞争,逐步转向产业链的生态竞争,所以要建好“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生态模式,形成良好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

    中国工业报 2022-05-24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

    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   习近平指出,中国贸促会1952年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为拉紧中外企业利益纽带、推动国际经贸往来、促进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贸促会70年的历程,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也是各国企业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见证。 5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   习近平强调,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工商界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习近平提出4点建议:   第一,聚力战胜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延宕,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开展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加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共筑多重抗疫防线,推动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第二,重振贸易投资。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全面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世界经济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使世界经济走上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要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做大合作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要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充分参与、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规则,为科技发展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要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   第四,完善全球治理。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动员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促进全球发展。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拆墙而不筑墙、融合而不脱钩、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习近平强调,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工商界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让我们携起手来,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解决当前世界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的问题,一起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热文排行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会70周年大会暨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 工信部:解决政策落地“卡点” 助力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 我国多角度全方位为企业减轻成本负担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政策效用持续释放 光伏一季报盘点:四大组件龙头洗牌 11家设备商盆满钵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文) 一季度六成乘用车企业绩下滑 业绩现“冰火两重天” 4月纺织专业市场景气指数整体低于荣枯线

    中国工业新闻 2022-05-23

  • 上海: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

    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6月23日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进一步推动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上海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产品不断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374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732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从15%提高到18.9%。其中,制造业部分增加值由1673亿元增长至2960亿元,年均增速12.1%,比同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5.8个百分点;制造业产值从8064亿元增长至13931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6%提高到40%;服务业部分增加值由2073亿元增长至4368亿元,年均增速16.1%,比同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5.2个百分点。重点产业不断集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过20%,生物医药产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总数1/4,人工智能产业重点企业超过1150家。 2.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3.7%提高到2020年的4.1%。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7纳米和5纳米刻蚀机进入国际先进生产线,桌面CPU、千万门级FPGA等关键产品达到国际主流水平,12英寸大硅片实现批量供应。结直肠癌新药呋喹替尼等创新药物,先进分子成像设备全景PET/CT、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等原创医疗器械获批注册上市。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云端深度学习定制化芯片发布。 3.新兴业态蓬勃发展。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持续赋能实体经济,传统业态加速向智能化、数据化、信息化转型发展。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已培育15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94个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2万中小企业上平台。“张江在线”“长阳秀带”在线新经济生态园相继运作。 4.空间布局逐步优化。浦东新区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徐汇区人工智能、杨浦区信息技术服务获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闵行、徐汇、杨浦、嘉定、松江、张江、临港等重点区域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张江科学城汇聚2.2万家创新型企业,拥有外资研发中心171家,在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新药研发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的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年均增幅达到30%,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速建设“东方芯港”“生命蓝湾”“信息飞鱼”等特色产业园。闵行、徐汇、嘉定、奉贤、金山、青浦等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成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载体,聚集了本市80%的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和营业收入。 5.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全力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高地“上海方案”,各项重点任务加快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显著,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领域,国家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10项重大改革举措已全面落地,并出台《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等70余个地方配套法规政策。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一期募资近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启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万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4家,众创空间500余家,服务中小科技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也逐渐凸显。在市场主体方面,缺乏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新兴领域的龙头企业还不够多,独角兽企业仍需加大培育力度,部分领域的重点企业品牌优势和影响力下降。在市场要素方面,人才竞争加剧,高层次产业人才供给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制约愈发明显,支撑关键技术研发的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加强。在市场机制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的动力不足,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仍需优化。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加深刻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但仍处于全面提升产业能级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上海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在危机挑战中抢抓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开创发展新局,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2.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颠覆性技术加速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加速向各领域广泛渗透,与生物、能源、汽车等产业深度融合。脑机融合、光子芯片、氢能源存储与利用等先导性、颠覆性技术发展迅速。上海应发挥高端资源集聚、科技创新活跃、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加强新兴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同时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谋划布局一批先导产业,为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3.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面临新任务新使命。当前,我国正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发展的战略支撑。上海要以国家战略为引领,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相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围绕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方向,以重大项目和重要平台为抓手,以人才引领战略和浦江之光行动为支撑,发挥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汇聚创新要素资源,全面培育创新创业主体,优化空间布局结构,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持续强化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协同联动,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为上海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主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市场化和政府投入协作并举的新型体制,加强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重点突破。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发展能级。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融合发展。主动顺应全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推动新兴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数字核心产业能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前瞻布局。坚持面向未来、超前谋划,主动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先导产业,加强前瞻性、探索性的技术研究,强化前沿创新的引导作用,促进更多领域实现跨越和赶超,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三)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任务,发挥上海优势,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布局,全力推动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通过产品结构转型、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推动汽车、装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其中,“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X”是指前瞻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重点布局光子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先导产业。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迈向新台阶。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重大创新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结构优化呈现新水平。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形成一批百亿销售、千亿市值的领军企业。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基本形成全域协同、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一)集成电路 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布局,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综合优势。“十四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力争在制造领域有两家企业营收稳定进入世界前列,在设计、装备材料领域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先进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芯片设计能力国际领先,核心装备和关键材料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重点发展:1.集成电路设计。提升5G通信、桌面CPU、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核心芯片研发能力,加快核心IP开发,推进FPGA、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高端微控制单元(MCU)等关键器件研发。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工具供给能力,培育全流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优化国产EDA产业发展生态环境。2.制造和封测。扩大集成电路成熟工艺产线产能,提高产品良率,提升先进工艺量产规模,继续加快先进工艺研发。提升特色工艺芯片研发和规模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产业规模。3.装备和材料。加快研制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刻蚀机、清洗机、离子注入机、量测设备等高端产品。开展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提升12英寸硅片、先进光刻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二)生物医药 以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研制为主线,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设施和转化平台,优化全市产业空间布局和公共配套。“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加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持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2025年,实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1.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围绕新靶标、新位点、新机制、新分子实体,重点发展抗体药物、新型疫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高端生物制品,靶向化学药及新型制剂,现代中药等。2.高端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端影像设备、高端植介入器械及耗材、手术治疗及生命支持设备、高端康复辅具、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生物医用材料等。3.生物技术服务。推动临床前及临床合同研发(CRO)、合同研发生产(CMO/CDMO)等服务,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药物开发、数字医疗解决方案等技术融合应用。 (三)人工智能 以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和释放应用场景双轮驱动,强化创新策源、突破底层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一批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一批龙头企业持续落地,全产业链布局基本成形。到2025年,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重点发展:1.智能芯片。重点推动通用计算GPU研发与产业化;面向智能图像识别、智能驾驶等应用,研制深度学习云端定制系统级芯片(SoC)以及“芯片+软件平台+服务器”的云端智能服务器。2.智能软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研发基于CPU/GPU异构体系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研发同时支持逻辑推理、概率统计、深度学习等范式的统一计算框架。3.自动驾驶。突破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核心技术,重点开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融合一体化传感系统;攻克半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技术;搭建人、车、路协同数据系统。4.智能机器人。研发基于自主决策视觉控制器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模态情感计算和语义识别技术,研制服务机器人分布式操作系统,推动类人教育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布局研发微尺度手术机器人、单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康复干预与辅助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机器人。 (四)新能源汽车 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比重进一步提升,推动重点汽车制造企业加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转型,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重点发展:1.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加快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电池寿命,推动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向系统集成化、结构轻量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进入市场应用,突破膜电极、电堆、质子交换膜等系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完善加氢站布局。2.智能网联汽车。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合作,联合开展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车联网通信、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专业测试设备、线控执行系统(制动、转向)、高精度地图、传感器等技术及装备研发,探索特定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及应用。3.新型汽车服务。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共享出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展示交易等多种类型的服务。 (五)高端装备制造 到2025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着力优化船舶产业产品结构,大力推动机器人、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机床等成套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 船舶海工。推动主力船型和海工装备结构升级,高端船舶占比达到60%。提升配套设备的设计能力和制造水平,船用低速柴油机全球市场份额力争达到30%。重点发展:1.高端船舶。加快推进液货船、大型集装箱船、绿色环保智能型散货船等主力船型系列化研发,重点突破豪华邮轮等高端船型;2.船舶配套系统和设备。提高动力设备、船用电子、电气设备等设计制造水平,重点突破双燃料柴油机、液化天然气燃料供气系统、低温液货系统等核心配套产品和系统;3.海洋工程装备。加快推进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起重铺管船、物探船、钻井平台等主力海洋工程装备,开发破冰船、大型浮式结构物、深海养殖等新型海洋装备;4.海工装备配套系统和设备。提高动力定位系统、降锁紧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水下钻井系统、水下长距离提升系统等关键配套设备设计制造水平。 智能装备。着力提高智能制造核心装备与部件的性能和水平,形成上海智能制造新品牌,推动智能制造装备迈上新台阶。重点发展:1.制造系统。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制造型企业,推动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提供重点行业整体解决方案。2.成套设备。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业机器。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推进面向复杂市域交通需求的智能盾构机等新型轨交装备研发与应用。3.关键零部件。研制列车信号控制、网络控制等关键系统和部件。突破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开发多轴、高精度高档数控系统、伺服电机等主要功能部件。 能源装备。推动新能源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自主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1.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装备,开发应用微型燃机与轻型燃机产品系列。2.太阳能发电装备。提升新型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设备工艺技术开发水平和研制能力。3.风力发电装备。加快发展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突破提升10MW和15MW大型直驱海上风机技术,提升大功率风机整机制造能力。支持企业“风电制造+风场运营+工程服务”一体化发展。4.核电装备。推动核电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承包、建造安装、运行维护全产业链均衡发展。推进三代核电成套装备推广应用,做好四代核电技术储备,钍基熔盐堆实验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智能电网。开发支持新能源接入的核心器件,发展新型电网技术。推进超导电缆系统工程应用。突破大规模储能电池等储能装置在电网侧及用户侧的应用。6.火电装备。发展大型煤气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等高效清洁煤电技术与装备。 节能环保装备。围绕电机与拖动设备、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制。重点发展:1.高效节能产业。提升发电装备、余热回收装备、太阳能利用装置的节能水平。发展满足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节能建材。鼓励先进节能技术、信息控制技术与传统生产工艺的集成优化运用。2.先进环保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医药等工业行业废水处理核心技术,研发土壤修复、污泥强化脱水与卫生填埋安全处置、焚烧炉渣及飞灰安全处置、土壤污染监测和应急处理装备。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研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等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基于物联网的再生资源收运系统,开发垃圾综合利用的分选技术和设备、废旧机电自动拆解设备等配套装备。 (六)航空航天 到2025年,上海民用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左右。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民用航空航天产品产业化、系列化发展,加快全产业链发展和集聚建设,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 民用航空。加快大型客机商业化进程,推动民用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系统等核心产品技术攻关和系列化发展,基本形成主制造商引领、优势供应商集聚、核心配套企业支撑、专业化平台服务的航空产业体系。重点发展:1.大型客机。推动C919单通道干线飞机完成适航取证与示范运营,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与产业化,启动C919单通道客机加长型、衍生型等系列化研制。2.支线飞机。加快提升ARJ21-700型涡扇支线飞机生产能力,推动公务型、货运型等系列化发展。3.宽体飞机。开展CR929远程宽体客机研制。4.航空发动机。建立健全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的技术平台,打造民用涡扇发动机产品研发制造体系。加快重点型号研制,推动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长江1000产品研制,开展混合电动推进系统、新燃料推进系统等关键技术预研。5.航空设备。加强国内外合作和协同攻关,加快培育产业链核心环节配套体系。大力发展物流型智能飞机、低空无人机等通用飞机以及相关系统和设备。 民用航天。做大做强卫星及应用产业,加速卫星应用与空间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全面构建覆盖星上关键零部件、星地系统集成、地面站及应用终端、综合信息服务、整星研发批产的航天产业体系。重点发展:1.卫星制造。积极发展中低轨、超低轨商业卫星,推动建设柔性化、模块化、智能化商业卫星制造工厂。加快培育产业配套体系,重点发展通信、遥感、导航、卫星动力、星间高速链路等星上载荷供应商,推动核心部件与元器件质量标准建设。2.航天运输系统。以中低轨发射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小型商业运载火箭研制进程。研制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中大型商业火箭,逐步形成商业火箭模块化、标准化、组合化生产模式。开展新型商业火箭、可重复使用商业火箭的研制和技术攻关。3.卫星应用。推动卫星数据共享共用,加快卫星通信、北斗导航、遥感融合应用。发展高精度天线、板卡、电子地图、位置传感器等导航定位基础产品,突破低功耗、小型化、抗干扰、多模多频联合定位、高动态高集成、高灵敏度、多传感器融合等关键技术,推动标准化建设。 (七)信息通信 到2025年,上海信息通信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下一代IP网络、全光通信设备等通信和网络产业发展,提升新型显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保持电子设备制造产业稳定发展。 1.下一代IP网络。重点推动支持基于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规范的路由器、交换机、互联网关设备等产品的研制、产业化,推进运营商、政府、金融、互联网等规模应用。重点发展基于400G、智能无损的数据中心网络产品及下一代Wi-Fi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 2.全光通信设备。重点发展全系列光通信系统设备(接入网传输、城域网传输、核心网传输)和网络信息安全服务,持续增强核心基础全光通信器件研发制造能力。 3.新型显示。推动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以金山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加大新型显示材料企业布局。重点发展:蒸镀设备、光学膜、基板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新型显示关键装备、材料。加大在AMOLED微显示、量子点等新技术领域上的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4.物联网。在工业控制、居家养老、精准农业、产品溯源、能源管理、智能园区、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启动千万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与交通融合,推进存量设施信息化提升改造。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物联网通信芯片、系统软件、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整体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 5.电子设备制造。积极支持智能终端代工企业在沪稳定发展,产业规模不低于“十三五”末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利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八)新材料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3200亿元左右,在3-4个关键领域进口替代及国产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重点发展:1.先进基础材料。巩固发展超高强韧汽车用钢、高性能海工钢、高等级硅钢等,培育发展耐高温、抗腐蚀、高强韧的镍基合金、特殊不锈钢、特种结构钢等,完善高端钢铁产业链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功能性粘贴剂、可生物降解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高端助剂等专用化学品,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2.关键战略材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材料,推进大尺寸(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化学机械抛光材料、封装材料等的产业化应用,加快4英寸氮化镓晶圆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片、电子级多晶硅及激光晶体材料的研发及示范应用。航空航天及轻量化材料,推进高端高温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在航空、高铁、海工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推动航空玻璃、碳化硅陶瓷等的制备和产业化。生物医用材料,推进可降解聚乳酸材料、骨科植入材料、可降解生物镁合金、闪烁晶体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3D生物打印、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等关键技术突破。高端装备材料,突破百万千瓦级超高压变压器用高磁感极低损耗取向硅钢和高端无取向硅钢技术,推进高端涂层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与推广。3.前沿新材料。培育高温超导材料、石墨烯、3D打印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原创核心技术。 (九)新兴数字产业 到2025年,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新兴数字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左右,培育20家垂直细分领域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推动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 1.高端软件。以提升基础软件核心竞争力、行业软件支撑能力为发展重点,抢占技术制高点以及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基础软件。重点发展虚拟资源调度、大规模并行分析、分布式内存计算、机器学习算法框架等面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新一代基础软件。着力提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安全可控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安全性、可靠性和数据处理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大在党政机关以及电信、电力、教育、文化等重点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工业软件。大力发展制造执行、生产智能化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基础软件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分析(CAE)、辅助制造(CAM)、辅助工艺规划(CAPP)、虚拟仿真等工具软件。面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安全仪表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组态监控等工业控制软件,提升智能仪表、工业机器人、测试工具等的智能水平。行业应用软件。大力发展政府服务、民生服务、金融航运、商贸流通等领域的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为用户提供系统咨询、规划设计、在线服务、数据整合分析等一体化服务。重点开发行业应用软件系统和智能解决方案。 2.数字内容。以推动新兴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为引领,培育和发展原创化、多元化、品牌化的数字内容产业体系。数字技术设备。重点突破数字特效、图像渲染、全息成像、裸眼3D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沉浸式体验设施、无人智能浏览、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加快发展内容制作、传输和使用的5G+4K/8K超高清制播设备。数字内容产品。加快超高清VR、游戏、动漫、文学、视听节目等数字内容产品的创作,培育和塑造一批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重点培育专业化的垂直搜索平台以及满足用户细分需求的社交媒体平台,大力发展流媒体、电子竞技、内容分发、微交易、视频点播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建立原创化、移动化、多元化的数字内容开发生态圈。 3.数字应用。以创新应用为牵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加速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大数据。重点突破大数据基础平台、分布式存储、分析计算等关键技术,加快建设海量数据训练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工具库等行业数据资源平台,重点培育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大数据供应链。云计算。重点突破数据仓库、云计算平台、数据挖掘分析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云操作系统、云中间件、云数据库等核心产品,扩大云计算在工业制造、商贸流通、交通航运、金融服务、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提升智能化、个性化云计算解决方案和应用示范水平。工业互联网。重点突破工业边缘计算、工业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面向边缘层、平台层、应用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建立一批行业级工业机理模型和微服务组件库,建设一批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5G+AI+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区块链。重点突破智能合约、共识算法、加密算法、分布式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区块链服务平台,推动区块链在金融、商贸、物流、能源、制造等领域示范应用,构建应用场景,形成区块链应用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 四、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也称未来产业,是指在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引导作用,代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的产业。“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结合自身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一)光子芯片与器件。重点突破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新一代光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光子器件模块化技术、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硅光子工艺、光通讯技术、光互连技术、芯片集成化技术、光电集成模块封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重点攻关。力争实现新一代光子器件在数据中心、超级计算机、汽车自动驾驶、家用机器人、电信设备以及国防装备等领域产业链的颠覆性革新。 (二)基因与细胞技术。推动基因编辑、拼装、重组等技术发展,构建可生产药物、化学品、天然产物、生物能源的细胞工厂,推动合成生物学技术工业应用。深化体细胞重编程、人工组织器官构建等技术研发,推动干细胞修复病理损伤、组织器官再生等细胞技术临床应用。 (三)类脑智能。提升脑科学基础研究在类脑智能产业的支撑能级,重点突破脑机融合技术与类脑芯片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脑机融合技术在难治性抑郁症、帕金森病、脑卒中等重大脑功能疾病诊断、治疗、康复的临床应用。研发基于忆阻器等颠覆性技术的类脑及神经拟态芯片,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新型信息产业的革新。 (四)新型海洋经济。重点发展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水下机器人、深潜器、海水淡化等深远海装备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大对海洋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机组等研发制造,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力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探索建立海洋大数据开放平台,拓展海洋信息数据增值服务。 (五)氢能与储能。聚焦氢能产业链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加强工业制氢提纯、电解氢等技术的研发应用,着力降低制氢成本、增强氢能供应能力;加强储氢、运氢相关技术、材料和设备研究,力争形成小规模示范应用;提高燃料电池核心基础材料和核心部件自主研发能力;适度超前布局,加快推进加氢站规划和建设。 (六)第六代移动通信。重点突破新一代信道编码及调制技术、新一代天线与射频技术、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技术、软件与开源网络关键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无线通信技术、动态频谱共享技术等第六代通信(6G)关键技术。深度参与国家6G技术专项,研究部署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参与6G标准化竞争,在芯片、测试设备、移动终端等领域保持先发优势。 五、空间布局 打造“两极两带”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极为张江科技创新极和临港产业增长极,两带为环中心城区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和环郊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带。支持各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一)打造张江科技创新极 加快建设张江科学城,围绕“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目标,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持续集聚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支持企业加快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开展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构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极。 (二)培育临港产业增长极 加快建设临港新片区,充分利用临港新片区制度优势和空间优势,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绿色再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国内外一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和能级,再造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性基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能力,整体提升区域产业能级,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构建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极。 (三)优化环中心城区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 区域范围主要涉及中心城区外圈,以杨浦大学城、虹口北外滩、静安市北产业园、普陀中以创新园、长宁虹桥智谷、闵行紫竹、徐汇漕河泾、徐汇西岸、浦江智谷等为核心区域,重点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科技中介等高技术服务业,增强长三角辐射服务能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带。 (四)发展环郊区的高端制造产业带 区域范围包含3个产业发展轴的H型区域,包括嘉定、青浦、松江、金山等西部长三角沿线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轴;宝山、长兴岛、金桥、祝桥、临港、奉贤等东部沿江沿湾高端制造业开放发展轴;以及松江G60、浦东S20和S1沿线(涵盖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区、金桥、祝桥)的中部高端制造业发展轴。聚焦发展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产业,打造成为高端制造业重要集聚区和增长点。 (五)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集成电路产业。打造以张江为主体,以临港和嘉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空间布局,提升张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能级,增强临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培育嘉定集成电路新兴产业带。加快研究谋划在临港新片区或长三角示范区新建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高起点规划打造“1+5+X”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聚区,包括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金海岸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和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支持徐汇、嘉定、青浦、松江、普陀等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适时分条件扩充产业集聚区范围。 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建设“4+X”融合创新载体。浦东张江,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人工智能岛,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集群。徐汇滨江,建设西岸智慧谷,聚焦西岸智塔和北杨人工智能小镇,打造人工智能国际总部基地。闵行马桥,突出新区开发和产业落地。临港新片区,加快智能驾驶、装备制造等产业布局,打造无人驾驶示范区。此外,加快建设市北高新、长阳创谷、虹桥智谷、天地软件园、青浦西虹桥智慧谷等特色园区。 新兴数字产业。依托中心城区及浦东、闵行、青浦、静安等重点区域,发展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各具特色的新兴数字产业。围绕临港智能制造主示范区以及松江、嘉定、宝山、闵行等智能制造集聚区建设,推进数字赋能制造业态发展。发挥临港新片区数据跨境便捷联通制度创新优势,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优化两城、一带、一港金融科技空间布局(两城指陆家嘴金融城、张江科学城,一带指杨浦滨江、北外滩、外滩、徐汇滨江,一港指临港新片区),推进数字赋能金融业态发展。 支持各区结合自身优势,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卫星互联网、北斗导航等领域,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六、重大专项工程 以落实各领域发展的重点任务为目标,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针对产业基础提升、共性技术研发、领军企业培育等,组织实施六个系统支撑专项工程;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四个重点领域专项工程,全面提升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一)系统支撑专项工程 1.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重点聚焦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工业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制造工艺和装备、产业标准与基础技术检验检测系统等“五基”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开展质量攻关行动,实施“接榜挂帅”,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2.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聚焦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高、对产业支撑能力强的创新基础设施,开展开放式、市场化专业服务。重点打造开放共享的医疗大数据训练设施、电镜中心、先进医学影像集成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基础设施,有效支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 3.创新平台体系工程。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打造开放协同的重大创新平台。在集成电路领域,构建以张江实验室为引领,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等为支撑的“1+4”国家创新平台体系。在人工智能领域,以人工智能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围绕算法、算力、数据,建设计算与赋能等5个开放创新平台。在生物医药领域,以生物医药和脑科学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为引领,建设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重大平台。 4.领军企业培育工程。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兴数字产业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具有一定市场规模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头部企业,加强现有投融资、研发、人才等政策的集成支持,针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在5-10年内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核心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打造若干家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 5.新兴技术示范应用工程。聚焦互联网医疗、智能制造、社会治理、社区民生服务等领域,打造若干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示范典型,探索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持续优化的智能体系。促进“AI+5G”、互联网数据中心、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动服务方式、治理模式变革。积极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创建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 6.支柱工业转型提升工程。支持传统行业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钢铁和石化企业向新材料产品转型,加大汽车用钢、船舶用钢、高等级硅钢等产品产出,推动船舶制造企业向价值链顶端升级。 (二)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1.集成电路重大产线建设工程。加快推动集成电路重大生产线建设,支撑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翻一番。重点推进12英寸先进工艺和成熟工艺产线建设,推动特色工艺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12英寸大硅片产线建设。 2.医企联合协同创新工程。建设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与医药企业合作开展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产品研制。加快转化医学大设施运营,为生物医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服务。建设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与医药企业合作开展疫苗研发和临床研究。 3.大飞机配套体系本土培育工程。围绕航空动力、航电系统、机电设备、复材结构件以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配套环节,加强与苏浙皖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加快培育本土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在长三角打造大飞机配套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大飞机“一谷一园”,推动与大型央企、跨国公司、国内科研机构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 4.新能源汽车跨越发展工程。加快推动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推动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汽车一体化发展,攻克“三电”等关键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推动重点企业产品向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转型,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七、保障措施 (一)深化市场机制创新突破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制度叠加优势,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体制,推动实现政策创新突破。制订新一轮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项目投融资、重点产品应用推广和产业人才培育。制订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重点加强创新产品研发支持、强化临床研究转化与医企协同、打响“张江研发+上海制造”品牌。完善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规则,按照包容审慎的原则,放宽新兴领域产品和服务准入门槛。优化完善统计口径,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 (二)强化创新人才引进培育 依托重点高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人才、紧缺人才。充分运用梯度化人才引进政策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人才引进予以政策支持。加大海外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对于重点企业引进的海外人才,在出入境、停居留方面提供精准支持。进一步下放用人自主权,支持人才合理流动,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双聘”人员制度创新,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支持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三)优化金融财税保障支撑 强化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优化基金运作模式,加快推动全面市场化改革,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浦江之光行动,完善科创板上市企业储备库建设,推动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持续推进优惠利率长期信贷政策,进一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探索设立专业科技保险公司。用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完善财政支持方式,推动产业和科技类专项资金聚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与活力,完善国有企业创新考核激励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国有优势龙头企业联合民营资本,建立创新联合体。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承担政府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外资企业融入本地创新体系,支持外资企业设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各类企业设立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开展重大原创性关键性技术开发。 (五)提升高技术服务支撑能级 围绕支撑产业链创新和重大产品研发的关键环节,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加强高技术产业服务业能力建设,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推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建成国家级要素市场,提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服务能级。打造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统筹配置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资源。加大力度支持各类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提高科技企业孵化能力,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创业

    新浪财经 2022-04-22

  • 宝钢股份与沙特阿美合作,将在沙特建厂

    中国宝武国际化发展实现“破局”。9月7日,宝钢股份与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沙特阿美公司(Aramco)以“云签约”方式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协商计划在沙特阿拉伯合作建设一座世界一流的全流程厚板工厂,并就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双方后续将联合开展的工作内容达成一致。 中国宝武把“坚持国际化发展,实现世界一流”作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今年也是中国宝武国际化元年。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多次强调,国际化对中国宝武来说已不是一个引领问题,而是一个关系生死存亡的问题。我们的国际化经营指数不仅远低于部分国企,也低于很多优秀的民营钢企,与国际主流钢铁企业差距很大,严重影响中国宝武全球引领和创世界一流的步伐。“一带一路”为我们“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宝武要积极承担国家使命责任,抓住机遇“走出去”,要以国际化推动创世界一流企业,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与行业地位相匹配的全球产业体系。 本次签约是中国宝武及宝钢股份推进国际化战略落地的关键行动。加快海外钢厂建设、实现“走出去”,一直是宝钢股份着眼长远战略布局和践行央企担当、探索品牌出海的更高自我要求。进入“双碳”新时代,宝钢股份多次提出要深刻理解新形势下“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意义,将海外钢厂建设作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和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 该项目是宝钢股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与沿线国家在装备、技术、管理等领域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项目主要包括一座全流程厚板厂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定位于生产高端厚板产品。该项目沙方合作伙伴的领衔者——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商和炼化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原油供应商和宝钢股份的战略客户。通过合作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双方将建立资本纽带、加强互通互信、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 该项目也与党中央提出的加快“一带一路”倡议同沙特“2030愿景”对接的要求高度契合。签约仪式上,沙特阿美公司宣布了最新的扩大工业投资计划,重点聚焦可持续性、技术、工业和能源服务、先进材料等四个关键领域的能力建设,推动经济扩张和多元发展。作为该投资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宝钢股份合作开展的厚板工厂项目旨在借助宝钢股份作为钢铁行业龙头企业的深厚实力和丰富经验,在设计建设、生产运营、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强大支撑。 作为宝钢股份携手战略伙伴践行“双碳”战略的积极尝试,项目计划采用DRI EAF的工艺路径,与传统高炉 转炉的工艺路径相比,该工艺路径碳足迹将大幅降低,是宝钢股份探索低碳冶金新工艺路径的重要实践,将对“双碳”背景下的更多国际化钢铁合作项目开展作出示范。 上海铭立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简介 上海铭立以“铭心立报”为宗旨,服务于汽车、金属加工、橡胶塑料、工程机械、行走机械、冶金设备、锻压机床、环境设备、电子加工等诸多领域。铭立科技经营代理阀门、泵、过滤设备、减速机、变速机、电动机、五金、真空设备等系列产品、进口机械及行业设备等欧美日工控设备配件,及部分台湾配件。 上海铭立拥有一支专业团队,全面专业服务于各工业领域。铭立的前身是工业品一体化采购中心的贸易公司,为了维护及更好服务新老客户而创办,铭立的团队具有专业领域设计及特种设备研发组装的能力。 上海铭立,铭心立报的是客户的支持与信赖,品质与价格尽可能惠于广大新老客户。您的支持,就是我们铭立科技的明天。 我司专业经营代理欧美日工控设备配件: 气动液压 1、 美国仙童FAIRCHILD:调节器、调压阀、变换器、电气转换器、减压阀、压力调节器、气压调节器、过滤调节器、继电器、变送器、传感器、控制阀、变频器、电磁阀。 2、 TAIYO太阳铁工:精于气动液压双领域,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其主要产品是:电磁阀,气缸,油缸,油压缓冲器,气爪,隔膜泵等。 3、 UNIVER意大利:源于发达工业水准的意大利,UNIVER涉及气动元件,汽车焊接机器人。其主要产品分别:电磁阀,手动阀,气缸,无杆气缸,强力夹紧气缸等诸多类型,满足于气动行业各个领域。 4、 TOYOOKI丰兴工业株式会社:同是源于日本,但其液压领域中稳定的工作状态及高耐用率,占有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主要是:油泵,电磁阀,定量叶片泵,减压阀,流量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液压元件。 5、 日本New-Era(新时代)株式会社:源于追求高精度工业的日本小岛,其产品主要是:旋转气缸,气爪,导轨,微型电磁阀,气动手指等。 6、 LANAMATIC瑞士快能达:标准气缸、短圆柱、指导与滑动导气瓶、特种油缸。 7、 美国Tol-O-Matic公司:成立于1954年,专业设计制造可靠、耐用、高性能的自动化驱动产品。主要产品包括线性电动缸、无杆气缸、伺服系统、变速箱、离合器、制动器等。 8、 Myotoku日本妙德:真空吸盘、压力传感器、电子式传感器、压力开关、流量传感器、非接触吸盘、过滤器、逆止阀、消音器、真空泵、切换阀、接头、调节阀、软管、小型气缸。 9、 KYB日本凯迩必:调压阀、活塞泵、电机、缓冲器、液压缸、减震器、液压泵、液压马达。 10、 OILGEAR美国:OILGEAR液压泵、OILGEAR插装阀、压力表、传感器、插装阀、控制器、泵、蓄能器。 11、 BREITENBACH德国: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阀、液压蓄能器、液压滤芯、液压缸、自动化设备。 12、 DUESTERLOH德国:减速机、电机、液压马达、气动马达、泵、齿轮电机、离合器。 13、 Spitznas德国:气动马达、液压马达、液压设备、伺服驱动、模具制造、气动工具、气动马达、液压附件、驱动技术。 14、 Equilibar美国:背压调节器、真空调节器、减压调节器、电子压力调节器、低压调节器。 15、 LowFlow美国:背压调节阀 、隔膜感应调节器、 高压调节器、 减压调节器、 控制阀、角度控制阀 、电控阀 、分流控制阀 、高压控制阀 、混合/分流控制阀、 气动控制阀 、定位器、 阀门。 16、 JORDAN美国:阀门、减压阀、调节阀、控制阀、背压阀、执行器: 17、 NORGREN英国诺冠:电磁阀、压力开关、执行机构、管接头、压力开关、阀、气缸、气管、比例阀、压力表、单向阀、调压阀。 18、 OWEN KELLY德国欧凯:电磁阀、调节阀、气动球阀、气动蝶阀、电动调节阀、驱动器、控制阀。 19、 Kentintrol英国:调节阀、阻塞阀、节流阀、旋转控制阀、减温减压装置、气动执行器。 20、 AKO德国:调节阀、压力调节阀、夹管阀、减压阀、夹管阀、气动夹管阀、机械式夹管阀、夹管阀内衬套、溢流阀、管道传导压力器、配件、软管接头、压力器。 减震设备 1、 FIRESTONE凡士通:源于大洋彼岸的美国,是减震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产品是:工业空气弹簧,气囊,气囊减震器,汽车减震设备等。 2、 Ace Controls美国:美国减震器、气弹簧、旋转减震器、液压进给控制、缓冲器。 3、 KMS Stobdampfer德国:气弹簧、拉伸弹簧、液压控制阀、工业减震器、油压减振器、安全避震器、节流阀、流量控制阀 4、 Michigan Steel Spring美国:压缩弹簧、扭力弹簧、拉伸弹簧、线材成型、扁弹簧、冲压件、贝氏垫圈。 5、 MONROE美国蒙诺:减震器、控制臂、 悬挂球头、转向横拉杆、拉杆球头、稳定杆连杆。 6、 Deschner美国:减震器、调速器、液压调速器、适配器 7、 Oleo英国豪乐奥:缓冲器、联轴器、油压缓冲器、阻尼器、液压缓冲器、液压减震器、仿真软件、电梯缓冲器、终点限止器。 传动设备 1、 Transtecno意大利:减速机、蜗轮蜗杆减速机、斜齿轮减速机、伞齿轮减速机、行星减速机、交流直流电机、变频器。

    文章来源 : 中国工业信息网 2022-04-15

  • 【制造强国品牌工程】跋涉“无人区”——在乌白寻访三峡集团建设大国重器的核心能力

    《中国三峡工程报》记者 任贤 特约记者 王普 彭宗卫 杨青   乌东德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020万千瓦,是中国第四、世界第七大水电站。2020年6月29日,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对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6月16日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白鹤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仅次于三峡电站,位居世界第二;国产机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世界第一。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对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发来贺信。   乌东德和白鹤滩两电站均位于川滇两省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段,是三峡集团投资开发建设的第一和第二级梯级电站,与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共同构成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乌东德和白鹤滩作为同组电源,因开工相隔时间不长,位置相距不远,多数时候两座电站常并列出现或一起被提及,业内简称为“乌白”。 航拍乌东德工程上游面形象 航拍白鹤滩大坝全景   乌白两大水电站都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性工程,也是进一步巩固我国在世界水电引领地位的重要支撑性工程。其中,乌东德水电站创造了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拱坝等8项“世界第一”,拥有全坝采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等15项“全球首次”的卓越纪录;白鹤滩水电站的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地下洞室群等规模宏大、300米级高拱坝抗震参数、300米级特高拱坝首次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等6项关键技术指标领先国际水平。   乌白两座世界级大型水电站的建设成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和业界高度评价。国际水电协会执行总裁艾迪·里奇认为,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克服了世界水电工程方面最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迈克尔·罗杰斯说:“在我看来,乌东德和白鹤滩这两个世界级标志性水电项目具有高水平技术实力,展现了中国水电大坝优秀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引领国际大水电建设先进水平,为什么三峡集团具有这样非同寻常的核心能力?日前,采访组带着问题走访了金沙江下游两大水电站。    上篇:这里是水电工程原创技术策源地   大型水电工程都是独一无二的,所有的地质地貌自然条件都不同,而水利工程则是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开发水能资源的,因此,水电工程具有天然的原始创新属性,无论是筑坝,建厂房,还是研制发电机组等等。乌白工程从勘探、规划、论证、设计到施工,面临着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往往既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又无成熟技术可利用,必须进行大量的自主创新。   在乌白采访时发现,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在介绍他们的最新技术实践时,总会从三峡工程说起,尽管三峡工程建设高峰期是在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尽管今日的乌白已经在诸多水电建设领域引领风气,但三峡工程是他们的源头,无论技术、标准、组织模式还是创新精神,它们都幸运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三峡工程是中国水电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式工程,经历百年风雨,其特殊的际遇令它具有超乎寻常的优势,极具专业性和权威性,与生俱来的自主意志,业主三峡集团深度参与并主导工程的重要工作和关键节点,对质量的重视来自高度的责任感。    不唯书 长于创新   杨宗立是用这番话打开他的话匣子的:当年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大家心里有一股劲,就是要把工程建成建好。“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万年大计!”他一直把这句话揣在心里,那是水电人的初心使命。杨宗立,三峡集团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主任、党委副书记,先后参与三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三座世界超级工程建设,获国务院国资委颁发2021首批“央企楷模”称号。   三峡大坝是混凝土重力坝,而乌白两坝都建在金沙江大峡谷中,拦河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虽然各有不同,但早在三峡大坝建设期间,工程技术人员就已经开发高耐久性混凝土温控浇筑技术,并致力于研制低热水泥混凝土,在三峡大坝围堰、溪洛渡大坝泄洪洞等工程中局部应用。大坝的温度裂缝始终是世界性难题,有“无坝不裂”之说。而低热水泥温控浇筑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乌白两大水电工程决定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浇筑,全球首次。   “每一步都要提前想好,我们真的是很多事情要想在前考虑在前,才能走在前。”针对大坝混凝土浇筑涉及的所有专业,三峡集团提前谋划,制订80多项配套制度,聘请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等作为技术支撑,成立大坝灌浆、金属结构、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等“一条龙”服务的科研专组。   “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浇筑,我们是有信心的,对材料的选用、温度控制等等,主客观都已具备了相应条件。但在对模板的升层尺寸设定时,出现了争论。”杨宗立说。   大坝浇筑是从一个个坝段来浇,可以将其想象为一块块积木,每块积木的尺寸决定了浇筑的质量和数量。业内一直沿袭着传统的1.5米、2米、3米升层的混凝土浇筑,乌东德大坝却将升层尺寸加长至4.5米,整整多了50%。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要面对温度裂缝的问题,模板超过3米,对混凝土的温控是否受影响,没有现成答案。乌东德大坝是世界最薄300米级特高双曲拱坝,建设质量必须万无一失,容不得一丝侥幸。   杨宗立与他的同事们经过反复研讨验证,权衡利弊后,认为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原材、配比、通水冷却、分层浇筑、测温控温和防裂缝等进行充分的分析并设计相应的施工措施后,完全可以执行4.5米升层混凝土浇筑。   事实证明这一创新举措,以及全坝使用低热水泥和智能温控等新技术下,不但保证了大坝混凝土温控,而且减少了大坝混凝土层间数,更有利于大坝的整体质量,攻克了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难题,还加快了施工速度。不唯书,不拘泥于常规,长于创新,是三峡这支大水电建设队伍的突出特点。    不畏难 成于创新   在河床上筑起一座坚实的大坝,需要使坝体和坝基牢固地结为一体,坚如磐石,稳若泰山。于是,大坝建基面岩体的品质尤为关键。   金沙江下游峡谷地形不对称,岩性复杂,岩质“硬、脆、碎”。白鹤滩水电站营地办公区路旁的草地上,摆放着2010年取出来的坝基江底石,学名叫做“玄武质角砾熔岩”,旁边赫然一块柱状节理玄武岩。这类熔岩质地坚硬,却有个致命弱点,一旦发生扰动,便会出现裂隙,易松散,有人将其形容为一把绑在一起的铅笔,也有说像薯条。   难题就此出现。在白鹤滩大坝的建基面,分布了大量柱状节理玄武岩。前期勘探时,专家们已经预测到这一地质构成不可避免,为了排除可能出现的重大地质隐患、选定最优坝址,经过近50年艰苦审慎的勘探、研究、比选,在悬崖峭壁上凿洞,在湍急河水中打孔,仅枢纽区河床钻孔就长达20万米,再综合考虑库区移民安置、环保、蓄水、拦沙等多重因素,最终才确定现有坝址并做好相应准备。开挖至一定程度后,发现坝基柱状节理玄武岩占比高达40%左右,无疑是世界级难题。   建设者们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对策。在大量实验研究、仪器监测分析后,进一步掌握了岩石分布情况和松散规律,决定提前采取预锚固、预灌浆等措施加固,并且尽量减少扰动。   “白鹤滩地质构成尤其复杂,相较于在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白鹤滩坝基处理改进许多。我们创新采用岩石盖重灌浆等方式,解决坝基柱状节理玄武岩的处理难题,更解决了灌浆时易造成混凝土开裂等长期困扰水电工程建设的难题。”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大坝项目部副主任王克祥介绍道,这位2020年的全国劳模,是资深坝工基础处理专家。   白鹤滩坝顶弧长709米,拱坝厚度63米,扩大基础厚度93米,坝高289米,全面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低热水泥——低温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总量达800多万立方米,保证大坝基本上不产生宏观裂缝。   不仅如此,通过多年施工实践,大坝建造者还形成了与低热水泥混凝土相适应的温控防裂策略和配套的施工工艺。比如,通过埋设的近7000支温度计,实时监控和分析大坝混凝土温度,自动、动态调整通水量。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灌浆工程作为基础处理工程,对大坝安全至关重要,可谓千年大计,必须万无一失。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汪志林十分感慨。“因为白鹤滩建基面遇到了这些问题,比如柱状节理玄武岩、角砾溶岩等,需要反复研究实验,以保证万无一失。我们采取了在全国水电工程范围内的创新方法,效果很好,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可能带来的工期推延问题,成为大坝浇筑又快又好的保障之一。”2019年4月1日,一条长约25.7米的常态混凝土芯样,穿过52个浇筑坯层,从白鹤滩大坝体内取出,甚至带出了最底部的基岩。这条世界最长的常态混凝土芯样,表面光滑密实,内部骨料均匀、气泡少,坯层间无明显分界线,与大坝基岩结合紧密,表明白鹤滩大坝堪称无缝大坝。   2017年4月12日,白鹤滩水电站大坝主体开始混凝土浇筑。2021年5月31日,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大坝全线浇筑到顶。这座300米级特高混凝土双曲拱坝,攻克了坝基柱状节理玄武岩等世界级难题,矗立于涛涛江水之中,承受世界级水推力而岿然不动,白鹤滩水电站创造了世界坝工史上的奇迹。    不守常 敢于创新   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批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全准点投产发电。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技术装备研制的重大突破。百万千瓦机组,是标志性的跨越,完成了中国水电技术装备从跟跑到并跑直至领跑的最后一程。   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产品迭代升级。国产水轮发电机组从上世纪初艰难起步,自新中国成立后得以快速发展,但仍与世界先进存在较大差距,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企业只有制造30万千瓦水轮机组的能力,而彼时开始建设的三峡工程将使用先进的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全部过程后,三峡右岸的国产化机组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水电技术装备开始从跟跑转向并跑。三峡之后,溪洛渡水电站单机容量77万千瓦,向家坝水电站80万千瓦,乌东德水电站85万千瓦……随着三峡集团大水电建设的步伐,中国水电技术装备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了由并跑向领跑冲刺的一系列积累与实践。   白鹤滩将成就他们新的传奇。   在白鹤滩建水电站的设想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当年,在研讨白鹤滩水电站机组单机容量的时候,为稳妥起见,有专家提出采用2台100万千瓦机组,其余机组采用80万千瓦的方案。但2006年才最终决定16台机组全部用国产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白鹤滩水能计算的结果是,能够装得下16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谈到这个问题,汪志林滔滔不绝。“那么16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可以选择配置80万单机容量的机组,也可以配置70万单机容量的机组。为什么选择100万千瓦呢?这是有讲究的。”   首先,能力具备。在水电机组制造上,对于三峡集团以及与其在高端水电技术装备制造方面常年合作的伙伴来说,上单机容量10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已经具备条件,呼之欲出。   其次,客观要求。白鹤滩地处V型河谷,两岸均为雄厚山体,复杂地质条件已带来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在枢纽建筑工程布置上,单机容量越大,机组台数就越少,地下洞室群、地下厂房的规模将更趋合理,稳定性安全性也会更好。同时,在工程开挖量上,机组数量对应进水口数量,如果选择较小容量的机组,进水口沿线的明挖量陡增,会增加危险系数。   其三,资源禀赋。金沙江干流落差大,水流湍急,白鹤滩是高坝大库,水头高达200多米,从水能利用率来看,可以满足1600万千瓦的总装机容量。   而最重要的一条是,中国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大规模清洁电能的支撑,白鹤滩是国家重大工程,西电东送骨干电源点,可满足电网远景电力发展需要,必须上。   但是,研制百万千瓦机组绝不是简单的尺寸放大,对总体技术、水力、电磁设计,24/26千伏线棒、通风冷却、推力轴承、结构钢强度、制造加工、原材料选用等等关键技术,都需步步探索层层攻关。进入世界水电“无人区”之后,向前攀登的每一步,都值得自豪,弥足珍贵,应为其中高扬着中国水电人自主创新的精神。中国水电装备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赶超历史中,三峡集团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发力,为中国能源建设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下篇:从容担起产业链“链长”责任   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周期长,资产密度大,既是资金密集型,又是人力资源密集型。建设高峰期的几年间,乌白工地上各有数万建设者,而成千上万建设者又分属数十家单位企业。白鹤滩工程规模更大些,甚至有上百家单位建设者同时开展工作的超级景况。头绪多,工期紧,资源紧张,交叉点多,况且金沙江河谷地质气候条件复杂、工程建设难度空前。统筹规划、系统集成,在金沙江下游滚动开发巨型水电工程的历程中,三峡集团逐步强化大型水电建设和运行管理能力、梯级水利枢纽联合调度能力、水电开发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等核心能力,从容担起产业链“链长”责任,持续为世界水电行业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实质性贡献。    当机立断的决策力   杨宗立引以为傲的乌东德水电站建设诸多水电工程技术突破,除了巨型导流洞群的布局建设、统筹运用,还有在一个枯水期内成功分两批进行导流洞封堵,干净利落地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抢得工程推进的先机。这其中有个长长的故事。   在大江大河上造水电站,需自江底筑起一座大坝及其他建筑物,为此就要在大江上截流,而截流之后,深谷中奔涌而来的滔滔江水又去向何处呢?水电工程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导流,在施工期进行水流控制,让江水绕开坝基施工地而去,创造建筑物干地施工条件。葛洲坝与三峡工程都修了导流明渠,大江截流后,让江水从导流明渠走,将主河床裸露出来,在干地上修建大坝。而乌东德不同,坝址在高山深谷里,所以要在两边山体里挖导流隧洞。   水利工程做枢纽布局时,要把地质条件最好的地段留给地下厂房等永久建筑物,毕竟导流设施只在整个工程的部分施工期间使用。一般情况下,靠近河床两边的山体地质条件差一些,越往山体深里去,地质条件会要好些,但在乌东德,情况不同。这里河谷狭窄、岸坡陡峻,主河道仅200多米宽,两岸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大规模水工建筑物的布置难度非常大。于是,乌东德工程超常规地将5条导流隧洞安排到更深的山体里,由此盘活了整个枢纽布局。乌东德工程的导流隧洞群还创造了新的纪录:开挖断面达到27.2米高、19.9米宽,为世界上最大的导流洞。许多老水利专家到现场看过无不惊叹: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导流隧洞和这么深的围堰!它需要水电人超群的智慧和能力,以及胆识和经验。   在乌东德工程近五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导流洞的开挖和封堵,一头一尾分别是大江截流和蓄水发电两大重要工程节点的前置性战役。在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这组世界最大导流隧洞成功开挖运用。   时间到了2019年9月底,距离计划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时间2020年6月底,满打满算还有9个月。而此前的3、4年中,杨宗立带领其团队已经在反复研究导流洞的封堵了,他们分析研讨、科学决策,研究设置临时堵头与否、永久堵头的型式、止水施工方式、混凝土浇筑方式和升层、还有提前下闸的可行性及风险分析、以及封堵工程中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   为什么要那么早研究封堵问题?主要还是复杂地质因素导致的,不解决好封堵的问题,有可能影响工程的成败,是事关整个工程的大事。为了规避导流洞群的中隔墙所存在的偏压风险,不致其在最后封堵时出现意外,他们决定打破惯例,在一个枯水期内,先在低水头下进行3、4号导流洞下闸并封堵完成后,再进行1、2、5号导流洞下闸封堵,以保证其安全稳定不留隐患。   曾有专家不解:“为什么要这样干?你们有没有把握?”杨宗立已经把这个问题想了无数遍,基于多版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及风险分析报告研究比选,得出结论是乌东德水电站所有导流洞只能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没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尽管此前并无成熟经验可循,比起导流洞偏压带来的更大风险,他宁愿分批下闸封堵,以创新破解难题,担起所有的责任。   接下来便是选择下闸的时机。长江枯水期一般从11月到来年4月,所以导流洞封堵应在10月底丰水期结束后施工,原计划下闸的时间是2019年11月。“测算的日期是按多年金沙江汛期的平均概率来预估的,实际上2019当年的来水并没有那么多。”杨宗立回忆道。“那年10月1日国庆节,本来过节应该高兴,但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总是不踏实,反复推算,反复琢磨,从上午到下午……”晚饭时他心一横,节也不过了,招呼大家:“下闸领导小组晚上开会!”   会上,杨宗立把他的想法和判断说了:这几天金沙江来水很少,只有3000多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综合水文气象预报,与相关专家讨论及预判认为,以后一个月水情相对平稳,导流洞提前下闸的时机来了。然后,杨宗立把他的决定亮了出来:第二天(10月2日)启动下闸!所有与会的下闸领导小组成员一致同意,“真的没有反对的!最后我们10月2日就下闸了。”   封堵导流洞一时间成为乌东德工程中最关键的战斗。由于组织得当,措施有效,建设者们提前一个月下闸封堵3、4号导流洞,并于2019年12月28日完成,不仅规避了安全风险,而且为后续1、2、5号导流洞下闸蓄水创造了有利条件。2020年1月15日至20日,1、2、5号导流洞顺利下闸,水位成功抬升至894米。   一步对步步对,回想起来人们无不庆幸。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公共交通停滞、材料运输不畅。过年期间,乌东德营地总共留下约2000名建设者,人手紧,物资缺,形势严峻,建设部风雨不动统筹指挥,各参建单位相互支援紧密配合,终于,2020年4月6日,乌东德水电站工程提前20天完成了导流洞封堵,为电站首批机组按期发电赢得了时间。    临危不乱的权威性   白鹤滩地下洞室群规模之巨,刷新同类工程世界纪录。各类洞室总长度达217千米,相当于北京到天津距离的1.7倍。洞室开挖量达2500万立方米,160余条交通洞在金沙江两岸山体内交织成巨大的迷宫。   上天不易,入地更难。如此之巨的山体地下工程,却是在岩性复杂,岩质“硬、脆、碎”的熔岩中展开的,特别是对付山体里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为防止挖洞爆破带来的较大扰动,就要拿出在鸡蛋壳上作雕刻的钻研劲头,进行微量化装药,分层、分区爆破,而每一层每一区的爆破方案都是个性化的,非但不会过分扰动岩层,而且让爆破后的岩壁宛如人工雕刻一般精准到位。   然而,世界级的工程,所遇往往是世界级难题。2019年5月,右岸地下厂房工程在开挖过程中遇到了高边墙变形问题,后来尾水调压室更是出现了岩爆。“当时尾水调压室出现变形,100多米深都挖下去了,圆筒竖井的半中腰突然发生了变形。而且吓人的是,可以听见里面岩石碎裂的声音,咔咔咔甚至像放炮一样。那段时间,一个礼拜左右,我们在现场录到了20来次声音。”汪志林说。   汪志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实而自信。这位拥有与乌东德工程建设部主任杨宗立相似水电建设履历的白鹤滩工程建设部主任,从三峡工程建设伊始,就进入到负责大坝主体建设的厂坝项目部,一干15年。2006年溯江而上,汪志林成为溪洛渡工程建设部副主任兼大坝部主任。多年现场工作经验,使他在坝上走一趟便能指出脚下的混凝土浇筑得有无毛病。而此时,面对右岸地下洞室出现的情况,这位身经百战的一线指挥员使用了“吓人”一词。   岩爆是深埋地下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动力破坏现象,由此岩体中聚积的多余能量导致岩石爆裂,使岩石碎片从岩体中剥离、崩出,一般持续几天或更长时间。较大的岩爆往往造成开挖工作面的严重破坏、设备损坏甚至人员伤亡,已成为岩石地下工程和岩石力学领域的世界性难题。   怎么办?施工暂停了,专业仪器监测手段上去了,汪志林和专家们也上去了。耳朵贴在变形处的岩壁上,能捕捉到山体深处传来岩石开裂的声音,面对捉摸不定的巨大风险,有两种选择摆在眼前——   一种选择是,停止洞内施工,探测评估风险,然后按部就班,等待情势平稳后再决定下一步工作,但这样右岸地下厂房施工进度将严重拖后,影响工程全局。   另一种选择是,安全范围内施工照样进行,同时密切观察探测评估;及时采取所有适用的应急加固措施,做混凝土支护,搭建排架、上锚栓锚索钢丝网、设置逃生通道等;配置有丰富经验的安全员24小时巡视。   “这种两难选择,在地厂开挖期间,遇到过三次。”讲到这里,汪志林仿佛又身临其境,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质油然而生。他对监测岩石崩块措施的精密程度以及安全员安排的周密部署心里有数,常年恪尽职守的工作经验给予他负责担当的底气。他果断决定迎难而上,白鹤滩工程建设部联合设计、监理、施工四方专业人员,第一时间成立围岩应急加固队伍,连续一个多月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巡查。与此同时,地厂施工继续!   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工程最后顺利完工,安全、坚固、质量上乘,规模创世界之最的“地下城”安置了装机容量世界第一的16台百万千瓦机组,堪称世界级精品工程。关键时刻上得去,顶得住,拿得下,既有丰厚的专业经验积累,又凭借高度责任心担当,临危不乱的权威性由此树立。    统筹引领的凝聚力   三峡集团在实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发挥产业链“链长”责任,除了出色的领导力和令人信服的权威性外,还有着独特的凝聚力,其介入工程之深、带动产业链之有力、以及支持国产化的意志之坚定,将众多参建单位和企业凝聚成一股建设大国重器的巨大力量。   比如,“白图预审”。大型工程建设,一般都是由设计单位晒蓝图送到工地,施工单位按图施工。乌东德建设却在设计单位出白图时便送工地预审,参建各方均参与讨论修改后再出蓝图。为此,建设部定期召开的联络会、专题会和月例会,成为白图预审会,建设部超前介入工程设计,统筹参建各方。   “白图预审的最大好处是不折腾。把施工组织、安全管理、质量控制、投产运营等关口前移,集中各方面智慧,对设计提出优化建议,由设计进行修改,最后形成蓝图,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杨宗立说。乌东德还在国内水电行业首次推行限额设计和优化设计考核,按年兑现奖励,不仅最大限度地调动设计方的积极性,更节省了投资,方便了施工,实现业主、设计、施工单位多方共赢。   又如,800兆帕级高强钢。白鹤滩百万千瓦机组水头高,冲力大,从水库向水轮机送水的压力钢管,决定采用800兆帕级高强钢,而且是全国产。高强钢强度越高,焊接难度便越大。受焊接工艺限制,800兆帕级别强度的钢材,此前尚未在水电领域大规模应用。对建设部地下厂房工程师们来说,啃下这块硬骨头,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探索。温度控制、焊接材料、焊接及返修方法是焊接工艺里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钢管焊接质量。经过反复研究和比对试验,白鹤滩建设者制定了专门针对800兆帕高强钢的焊接工艺,并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完善。验收结果表明,施工区内800兆帕高强钢焊接一次探伤合格率均在99%以上。   这一成绩为我国钢铁行业开辟了一个新的高端市场。大型水电站蜗壳式引水装置采用压力钢管的批量可观,三峡集团摸索出来的焊接工艺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有利于国产800兆帕高强钢在水电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此外,百万千瓦机组所需的关键材料,如高强度磁轭钢板、抗撕裂厚钢板、高等级硅钢片等,也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工程配套设备上,从桥机、母线、大型变压器,到调速系统、励磁系统、监控系统……三峡集团在建设大型水电站的同时,积极主动使用国产设备,促进国内高端装备研发、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培育,自觉推动中国水电装备全产业链不断升级,其带头和引领作用不言而喻。   在白鹤滩生产营地,坐落着两座巨型厂房,分别是东方电气集团和哈电集团的百万千瓦机组转轮现场制造基地。三峡集团携手国内两大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全过程深度参与研制,引领水电装备升级。早在三峡工程期间,三峡集团便对巨型水电机组自主研发做了大量极其重要的工作,例如,在总体设计上提出三峡水电机组设计总则和技术规范,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峡标准,及“精品机组”评价标准,其主要指标大大严于国家及行业标准。   在机组设计管理中,机电技术中心团队对每一个设计细节和参数指标都要细细推敲、复核,以查找潜在缺陷和风险,确保设计“零疑点”;在机组制造管理中,团队以最高标准、最优工艺、最严管控,吸取以往电站经验教训,取长补短、举一反三,持续优化机组性能,确保制造“零缺陷”;在机组安装调试攻坚中,建设部协同设计、制造、安装、及接收各单位并肩作战,确保安装“零间隙”。   在巨型机组安装调试现场,建设部机电安装项目部主任康永林带领一众徒弟,搭建两个“课堂”:一堂设在巨型机组的安装调试过程中,一堂设在机电创新工作室里,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课堂里,新一代大国重器的守护者迅速成长。   依托百万千瓦机组研发,中国水电人的进步是全方位的。不但锻炼了队伍,提升了全产业链核心能力,更是凝炼了敢为天下先的攀登精神。而三峡集团在其中从容担起产业链“链长”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讲话中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三峡集团在乌东德、白鹤滩国家重大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实践,极为生动和深刻地呼应了总书记对中央企业“挑重担”“打头阵”的期望,准确而出色地答出了如何成为“策源地”做好“链长”的答卷。 上海铭立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易工 18050051993

    文章来源 : 中国工业新闻 2021-12-15

  • 数字化时代供应链可以透明到什么程度?

    核心提示:  可持续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并且不仅限于优化供应链。博士SAP支出管理全球副总裁兼价值咨询主管Martin Kotula讨论了数字   可持续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并且不仅限于优化供应链。博士SAP支出管理全球副总裁兼价值咨询主管Martin Kotula讨论了数字化时代供应链可以透明到什么程度。客户通常愿意为供应链完全透明且可持续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但是,公司发现很难提供这种透明度。这可能是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技术挑战:想象一下,产品的零件清单包含成千上万个零件(例如,一辆普通汽车可以包含30,000个零件)。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该信息具有重要的竞争优势,制造商根本不想提供该信息。46%的公司使用Microsoft Excel预测,监视,记录,衡量和报告对负面影响的供应链中断。整个供应链的概述很少给出:采购经理人的65%已经限制或无约超出了他们的第1阶段的供应商的供应链的透明度. 透明的供应链将有所作为   例如,食品行业存在一些可持续性挑战。例如,考虑一下从农场主到牛奶,奶酪,黄油或肉类生产商再到零售商,将母牛和其他参与者保持在供应链中的条件。最新的丑闻和产品召回表明,在多个级别的涉众之间控制供应链是多么困难。Aldi,Metro,Kaufland,Lidl,Edeka,Netto,Real和Rewe等德国领先的零售连锁店最近由于供应链中的细菌而召回牛奶。另一个例子是碳足迹:想要成为碳中和的公司现在必须能够减少其购买零件,供应链,生产,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为了能够衡量包装和交付。对于许多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主要议题是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即使可能很困难,公司也必须在这里采取行动-主要是因为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会越来越多地考虑这些方面。一项研究中提出了“连锁责任”一词。这被理解为“一种现象,消费者根据这种现象使公司对其供应商的不可持续行为负责。”   两个重要方面至关重要   消费者希望获得有关所购买产品的更多信息。消费者将公司视为整个供应链的责任-在购买前后。客户关注整个供应链的复杂性在于,它是消费者不关心,如果它是一个A,B或C的供应商。这种经典的采购方式是根据供应商对公司的重要性进行划分的,因此通常不将注意力集中在偶尔的供应商上。但是,整个供应商基础对于品牌形象,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公司的声誉都至关重要。采购和CPO在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和定期监视整个物流链方面负有更大的责任。在最坏的情况下,这可能包括超过10,000个供应商。因此,公司必须考虑吸收供应商的经验,并确保其整个物流链的全面透明性,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购买决策。   经理可以使用三个关键问题来评估其公司和供应商:   我们公司在多大程度上全面了解了我们各个级别的供应商-从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到零件清单?   对于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持续性,我们公司采取什么策略?我们如何将其传达给消费者?   我们需要哪些技术和功能来全面了解供应链?   通过技术提高透明度和风险最小化   另一个因素是社交媒体:如果包装供应商使用有毒涂料或服装供应商污染环境,对公司来说是相当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发现,新闻便可以在几秒钟内通过社交媒体在全球传播。两个例子:孟加拉国的一家纺织品制造商在一场大火中丧生70名工人。这引发了关于整个物流链中工作条件的讨论。富士康工人的去世引发了人们对苹果的讨论-无论是立即还是多年之后-关于侵犯工人权利等问题的讨论。在可以交流实时社交媒体的时代,如果发现行为不当或违反法律,公司将面临巨大的风险。面临的挑战是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概览,而不仅仅是战略供应商。技术和软件可以大大加快供应链透明度的管理。   透明的供应链有助于避免产品召回   另外,产品可追溯性在许多行业中都极为重要。由于质量问题,制造缺陷和零件故障,最近有很多产品召回。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过去两年中有56.5%的消费产品被召回。召回的产品因行业而异,从化妆品的23.5%到汽车的78.8%。召回率最高的三个领域是汽车,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几乎占所有召回率的80%。因此,供应链中的可追溯性和透明性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方面,并且越来越成为公司的必备条件。技术可以例如通过使用区块链和AI来帮助这里的公司,以确保无缝和透明的合同制造生产以及整个物流链的透明度。例如,块链技术,在理想的世界中,我们可以追踪全球每个供应商。我们可以知道制作了哪些零件以及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实时洞察外部数据源(例如跟踪新闻和社交媒体)来改善风险管理,从而在整个供应链中保持透明。公司应努力确保整个供应链的可持续行为,以保护自己免受物流链责任。   透明的供应链满足新要求   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可持续行为对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挑战。消费者越来越多地根据可获得的信息来做出购买决定。如果公司不符合其可持续性标准,他们准备转向其他品牌。此外,对供应链的可追溯性,可持续性和透明度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能力,供应链中的实时跟踪。但是,这对于最终用户而言非常重要。企业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是有风险的,他们这些挑战不是主人。   本文最初由SAP在Digitalist Magazine上的“数字供应网络”标题下发布。作者Martin Kotula是SAP支出管理全球副总裁兼价值咨询主管

    工业资讯 2021-11-12

  • 真正智能的机器人技术90%-95%是软件

    核心提示:  询问制造公司他们目前最头疼的是什么,供应链中断和员工短缺可能会排在首位。Vecna Robotics可能有解决方案。  开发用于配   询问制造公司他们目前最头疼的是什么,供应链中断和员工短缺可能会排在首位。Vecna Robotics可能有解决方案。   开发用于配送、物流、仓储和制造的自主移动机器人 (AMR)(该公司首先在医院和其他医疗保健机构中崭露头角)。他们的秘密武器是软件;毕竟,创始人兼首席创新官 Daniel Theobald 解释说,机器人技术90%-95%是软件。Vecna Robotics 将其软件大脑植入叉车和托盘卡车等现有设备中,使它们具有自主性——尽管该公司确实构建了一些自己的硬件。 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将雄心勃勃的愿景与务实的态度相结合,具体体现在三个关键原则中:   首先,“机器人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将其应用集中在现在可以产生最大收益的领域”,Theobald 说。我们需要了解当今机器人在工作环境中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并将它们部署在可以立即获得最大效率收益的地方。事实上,Theobald 认为机器人采用速度没有加快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经常尝试机器人还没有准备好的事情。   其次,我们需要从机器人和人类一起工作的角度来思考。不仅是因为迄今为止完全自动化的尝试都失败了;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人类和机器人的能力不同,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和利润,我们应该优化两套技能的组合,而不是将机器人视为工人的替代品。   第三,成功采用机器人技术需要改变运营和管理实践。当我们了解机器人可以做什么,以及它们如何最好地与人类合作时,我们需要相应地重新组织运营。   虽然 Theobald 说我们应该注意机器人不能做什么,但 Vecna Robotics 的 AMR 具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   他们是真正自主的,因为他们不仅遵循预先编程的程序,而且能够对意外情况做出反应并适应以完成工作。Vecna Robotics 的软件允许 AMR 将他们的“任务”(要完成的目标,例如从位置 A 取回托盘并将其移动到位置 B)分解为动作和任务;当它们在工作环境中移动时,机器人具有适应意外情况的意识和自主权,例如绕过障碍物导航,或者在物品不在预期位置时搜索更广泛的区域。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会监控他们是否仍然按时完成任务。   他们知道何时寻求帮助:当他们面临无法自己解决的困难时,他们会要求人类主管介入。不是字面上的,因为主管可能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位置。事实上,Theobald 指出,他们的技术使他们能够在不需要本地干预的情况下解决大多数情况。人类同事可以通过一组摄像头看到机器人的情况,回放机器人最近的动作,看看机器人已经做了哪些尝试来解决这种情况;然后主管可以指示机器人如何继续。   机器人在工作中相互学习:随着工作的进行,他们积累了更多关于环境的知识,而 Vecna Robotics 的基于多智能体人工智能的引擎,名为“Pivotal”,允许他们与他们的机器人分享这些知识同事。   它们用途广泛:Theobald 指出,相同的机器人可以快速重新配置以在不同环境中运行。您可以使用它们在早上在仓库中完成一组操作,然后重新编程并在下午将它们部署到配送中心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事实证明,这种多功能性特别有吸引力,因为公司试图通过投资灵活的自动化解决方案来应对最新一波的中断,以提??高其运营的弹性和适应性。   然而,一些代价最高的供应链中断发生在公司自己的仓库之外。例如,主要港口的大规模延误。机器人也能帮上忙吗?Daniel Theobald 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他说,机器人技术的未来应用将遵循他所谓的“三女士法则”:制造、移动或需要维护的一切最终都将实现自动化。Theobald 说,前进的最佳方法是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可以产生大量实际使用数据的功能,因为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仍归结为模式识别。   对机器人技术充满热情;他是Mass Robotics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波士顿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他坚持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需要以人为本。” 这背后有一个真正的承诺:自成立以来,Vecna Robotics 已支付其员工的 10% 时间用于社区服务。但人们对人类也有着不可动摇的信心,坚信无论机器人技术进步多快,人类永远是需要的,机器人技术会让人们过得更好。   由于当今的经济夹在对大规模自动化的反乌托邦恐惧和当前工人短缺的现实之间,Vecna Robotics 对人机协作的务实关注显示了最好的前进方向。

    工业资讯 2021-11-12

  • 装备智能化助力煤炭产业智能化 转型升级不断加速

    在老工业基地山西省,尝试将煤矿机器人应用于多环节的煤炭产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寻找新赛道。作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这个煤炭大省用机器人协助或替代人进行采矿作业,2020年6月底,关于智能煤矿建设的“山西标准”已发布。 如何转型升级成为昔日“煤老大”的新命题。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科首席科学家王国法的话来说,“煤炭资源城市地区的转型不是要去煤化,而是生产利用方式的转型,以煤矿智能化为契机,向数字化、智能化、新产业、新业态转型。” 在2020中国(太原)人工智能大会上,业内专家、企业家和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与煤炭产业智能化”展开对话,在国内煤炭现货交易规模最大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探讨煤炭产业智能化加速路上的机遇与挑战。 装备智能化支撑产业智能化 煤炭产业的智能化是从煤炭装备的智能化开始的。作为大会圆桌对话中首位发言的嘉宾,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会长杨树勇说,“人工智能和装备的嫁接,构成了我们的智能装备,有了智能装备,才能够实现煤矿的智能化。”杨树勇介绍,目前,我国生产出的8.8米超大采高成套智能化综采设备,已创造了年产1600万吨的生产能力。 装备的升级也成为煤炭大省部署产业转型方案的重要议题。以山西省为例,在智能矿山的建设思路上,装备的智能化与制作生产线的智能化是其两大主要方向,也成为该省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 煤企数字化转型:打造煤矿“大脑” 实际上,要驶入产业智能化的新赛道,企业自身的转型尤为关键,也更困难,尤其是以重资产为特点的煤炭企业。在圆桌对话现场,不止一位专家提及“数字化转型之困”,国家应急管理部信息研究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鹏就将“缺乏标准”作为转型的第一个痛点。 为煤矿安全提供软件服务20多年,王鹏发现,尽管八大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些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也相继出现,“但到了具体实施上,怎么建设智能化的数据平台、企业内部怎么互联互通,仍旧缺乏标准”。 在王鹏看来,一些企业要打造煤矿“大脑”,但构建的数据治理体系并不完善。究其原因,还是以往煤炭行业对软件与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通过装备智能化能够实现点和线的应用,但要全面应用与提升,必须得通过数字化,靠软件的支撑”。 如何推进煤炭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山西科达自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国军提到了矿山信息化系统的顶层设计问题,他强调,顶层设计在协调人工智能应用、打造煤矿“大脑”上具有重要作用。 “以前我们做信息化系统时,大部分是想到一个系统做一个,这形成了很多信息孤岛,等我们想要进行数据融合、应用人工智能这样的通用技术时,发现连不起来,或者是井下的通信网络不能共用,造成很多浪费。”付国军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开始构建全新的煤炭智能化体系,包括生产端、智能装备、集团端、行业端、政府端等多个层次。付国军介绍,通过顶层设计,未来物理系统与信息系统加深融合,将能够支撑各种智能化技术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处于初级阶段的无人化开采:“上天容易,下地难” 在煤炭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不仅数据平台这个煤矿“大脑”需要升级,近年来出现在矿山里的机器人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中国煤科矿山大数据研究院院长、中国煤科首席科学家李首滨说,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为我们适应不同特征的井下开采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工具,但矿井是个整体,不仅需要解决开采的问题,还要解决安全等很多问题,“煤炭行业是跟大自然做斗争的,我们看不到岩石和煤层里有哪些危险源、是什么样的结构,真正靠自动控制的办法去解决智能化开采还有很大难度”。 李首滨建议,要将工业互联网技术、5G与智能化开采紧密结合,把当前信息与通信行业里最先进的一套架构体系应用进煤矿项目,提升行业的智能化水平。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文涛也表示,目前,煤矿机器人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在此阶段,更重要的是首先保证机器人的可靠性和对环境的适用性,比如在恶劣环境下,防爆技术、防水技术、井下电池充电技术等如何适用。 2007年,陆文涛的团队开始做国内第一台煤矿井下的抢险机器人。“‘上天容易,下地难’,在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可靠性的问题,然后才是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在陆文涛看来,那些在地面上已经通用的人工智能技术要在煤矿井下融合,还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工业资讯 2021-11-12

  • 联系我们

    Cenacle-易 2021-11-04